2025-01-07 16:32:03 [您的教師考試網(wǎng)]
1.下面四組詞語中帶點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( )。
A.邏輯(jí) 嫉(jì)妒 返璞(pù)歸真 飲鴆(zhèn)止渴
B.熾(chì)熱 倔(jué)強 年逾(yù)古稀 剛勁(jìng)端正
C.慳(qiān)吝 桎梏(gù) 咄咄(duō)逼人 沆瀣(xiè)一氣
D.殺戮(lù) 脊(jí)梁 莘莘(shēn)學子 玲瓏剔(tī)透
2.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( )。
A.孿生峰巒起伏 菲薄 獲益匪淺
B.遺憾 擎天撼地 瑕疵 應接不遐
C.花園 世外桃園 竦峙 毛骨悚然
D.器重 器宇軒昂 曠野 恃才放獷
3.下列四組漢字中象形字、指事字、會意字、形聲字都有的一組是( )。
A.也 亦 眉 疆 B.月 本 信 衷
C.止 末 行 益 D.又 甘 受 吹
4.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,最恰當?shù)囊唤M是( )。
比爾·布萊森在他的《萬物簡史》里介紹了超級火山的巨大破壞性。以美國為例,________境內(nèi)有一座超級火山噴發(fā),________其產(chǎn)生的巨大能量將摧毀數(shù)千公里范圍內(nèi)的所有東西,無數(shù)人會因此喪命,________會導致整個國家被深達6~20米的火山灰覆蓋,隨后________會出現(xiàn)其他許多可怕后果。________目前人類還無法預測美國超級火山會在何時噴發(fā),________了解了它的殺傷力有利于我們制訂各種減損預案。
A.一旦 則 / 也 即使 然而
B.倘若 那么 進而 / 由于 所以
C.假如 則 甚至 更 / 那么
D.只要 / 而且 還 雖然 但
5.下列各句中,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?shù)囊豁検?)。
A.一位小女孩從商場的自動扶梯上墜落身亡,當時有位先生目睹了這扣人心弦的一幕。
B.書法因文學而彰顯,文學因書法而生輝,可以說中國的書法和文學相得益彰、珠聯(lián)璧合,這是我看了劉家科的作品得到的一個印象。
C.同學們,考入大學僅僅是一個新起點,讓我們志存高遠,學海無涯苦作舟,在老師們的推波助瀾下,直掛云帆濟滄海。
D.求學期間,他春風得意,事事順心,沒料到踏入社會后,幾樁生意下來就被欺騙得血本無歸,于是他總是感嘆遇人不淑,命途多舛。
6.下列寓言不是出自《莊子》的一項是( )。
A.守株待兔 B.望洋興嘆
C.相濡以沫 D.越俎代庖
7.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。
A.春秋時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。晉文公當時為侯爵,故稱“晉侯”;秦穆公當時為伯爵,故稱“秦伯”;鄭文公當時為伯爵,故稱“鄭伯”。
B.“君”“子”用作尊稱,相當于“您”;“執(zhí)事”用作敬稱,稱對方,相當于“您”;“公”也可用作敬稱,如稱“左師公”。
C.“賤息”是對自己兒子的蔑稱,“填溝壑”是謙稱自己的死,“山陵崩”則是委婉說法,指國王或王后死。
D.“竊”是表示自謙之詞,“玉體”是尊稱對方身體,“輦”是人拉的車子,“媼”是對年老婦人的尊稱。
8.關于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(2011年版)》對寫作教學的要求,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( )。
A.貼近生活實際,引導學生關注現(xiàn)實。
B.善于將讀與寫、說與寫互相結合,相互促進。
C.應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、思考、表達和創(chuàng)造的能力。
D.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,鼓勵自由表達與有創(chuàng)意的表達。
9.下列各句中,表達得體的一句是( )。
A.為了改善教師福利,增強學校的凝聚力,不茍言笑的洪校長在行政會上誠懇地說:“為了學校的發(fā)展希望大家毫無保留斗膽建言。”
B.同學們,“文章不厭百回改”,希望你們把作文拿回去,從選材到謀篇到擬題再斟酌修改,周一交上來,我會認真斧正的。
C.臨川太陽鎮(zhèn)江先生的兒子今年以優(yōu)異的成績榮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,鄉(xiāng)親們紛紛前往祝賀,他連忙道謝說:“托福!托福!”
D.他是個古道熱腸的人,無論誰請他幫忙,也無論是大小事情,只要能幫上,他都會熱情的說:“我一定鼎力相助,您就放心吧!”
10.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乃用陳平計,間項王。”這句話中“間”的意思是( )。
A.離間 B.嫌隙
C.偵伺 D.間隔
【參考答案】
1.C【解析】
A項,嫉妒jí,返璞歸真pú。
B項,年逾古稀yú。
C項,全部正確。
D項,脊梁jǐ。
故本題選C。
2.A【解析】
B項,“應接不遐”應為“應接不暇”。
C項,“世外桃園”應為“世外桃源”。
D項,“恃才放獷”應為“恃才放曠”。
故本題選A。
3.B【解析】
A項,本組無會意字。“也”象形字,本義:羹勺柄。“亦”指事字,甲骨文像一個正面站立的人,左右的兩點是指示人的腋下部位。本義:臂身相交的腋部。“眉”象形字,甲骨文的“眉”字字形下面是眼睛,上面是眉毛。本義:長在人額頭上的眉毛,引申指書頁上方的空白。“疆”形聲字,“土”為形。“彊”(強的繁體)為聲。本義:邊界,引申指盡頭、極限。
B項,本組符合題干要求。“月”象形字,古文像半月形。本義:月亮。“本”指事字,從“木”,“一”表明樹根的位置所在。本義:樹木的根或莖干,后泛指草木的根莖。“信”是會意字,在篆文中,由“人”和“言”組成,人口所言表示誠信。本義:言語真實,泛指誠信、有信用。“衷”形聲字,“衣”為形,“中”為聲。本義:貼身內(nèi)衣,引申為穿在里邊。由內(nèi)衣又引申指內(nèi)心。
C項,本組無形聲字。“止”象形字,像人腳。本義:腳。“末”指事字,“木”代表樹,樹上端用“一”指示部位。本義:樹梢,泛指事物的頂端、尾部。“行”象形字,像道路交叉成十字的路口。本義:道路。“益”是會意字,由“水”和“皿”組合而成,表示器皿中的水滿溢而流出。本義:水滿后溢出。后表示增益,本義用“溢”字表示。
D項,本組無形聲字。“又”象形字,甲骨文像一只右手。本義:右。因“又”借用為虛詞,右邊的右就用“右”表示。“甘”指事字,由“口”和“一”組成,“口”代表嘴,“一”表示嘴里含著一點東西。本義:事物的味道好,又特指味甜。“受”會意字,由上部的“爪”、中間古文字中的“盤”和下部的“又”字三部分組成,合起來表示一方給予一方接受之義。本義:一方將東西交給另一方。“吹”會意字,由“口”和“欠”兩個字組合而成,甲骨文和金文狀似一個人在那里蹲著用力吹氣的樣子。本義:指人用嘴吹氣。
故本題選B。
4.D【解析】
第一處“境內(nèi)有一座超級火山噴發(fā)”和“其產(chǎn)生的巨大能量將摧毀數(shù)千公里范圍內(nèi)的所有東西”構成條件關系,應填寫“只要”;第二處是結果,無需關聯(lián)詞語;“其產(chǎn)生的巨大能量將摧毀數(shù)千公里范圍內(nèi)的所有東西,無數(shù)人會因此喪命”和“會導致整個國家被深達6~20米的火山覆蓋”構成遞進關系,故第三處應填表示遞進的關聯(lián)詞語;第四處,緊承上文說還會出現(xiàn)許多后果;第五處和第六處構成轉折關系。
故本題選D。
5.B【解析】
A項,扣人心弦:形容事物激動人心,褒義詞。題干語境是墜亡事件,此處褒貶失當。
B項,珠聯(lián)璧合: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,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。符合題干語境。
C項,推波助瀾:比喻從旁鼓動、助長事物(多指壞的事物)的聲勢和發(fā)展,擴大影響。貶義詞。題干語境是老師們的鼓勵,此處褒貶失當。
D項,遇人不淑:指女子嫁了一個品質不好的丈夫。題干已經(jīng)是他境遇不好,用錯對象。
故本題選B。
6.A【解析】
A項,“守株待兔”出自《韓非子》。
B項,“望洋興嘆”出自于《莊子·秋水》。
C項,“相濡以沫”出自于《莊子·大宗師》。
D項,“越俎代庖”出自于《莊子·逍遙游》。
故本題選A。
7.C【解析】
C項,“賤息”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,相當于“犬子”,并不是蔑稱。
故本題選C。
8.B【解析】
A項,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(2011年版)》關于寫作教學的實施建議指出: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,讓學生易于動筆,樂于表達,應引導學生關注現(xiàn)實,熱愛生活,積極向上,表達真情實感。故A選項正確。
B項,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(2011年版)》關于寫作教學的實施建議指出: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、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(lián)系,善于將讀與寫、說與寫有機結合,相互促進。所以,B項中“相互結合,相互促進”表達不準確。
C項,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(2011年版)》關于寫作教學的實施建議指出:在寫作教學中,應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、思考、表達和創(chuàng)造的能力。要求學生說真話、實話、心里話,不說假話、空話、套話,并且抵制抄襲行為。故C選項正確。
D項,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(2011年版)》關于寫作教學的實施建議指出: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,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,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(chuàng)意的表達。故D選項正確。
故本題選B。
9.C【解析】
A項,斗膽建言,謙辭,一般用于自謙,不能說“希望大家斗膽建言”。
B項,“斧正”,敬辭,一般用于請對方幫忙改正,不能用于說自己批改作文。
C項,表達得體。
D項,“鼎力相助”,敬辭,一般表示對別人幫忙的感謝。如“感謝您的鼎力相助”,不能用于說自己幫忙別人。
故本題選C。
10.A【解析】
間:離間。本句大意:于是用陳平的計謀,離間項王。
故本題選A。
推薦閱讀:
責任編輯:yangshangyun01
熱門標簽: 教師招聘,教師招聘考試,教師招聘備考
公告啥時候出?
報考問題解惑?報考條件?
報考崗位解惑 怎么備考?
沖刺資料領取?
華圖簡介 | 華圖榮譽 | 華圖公益 | 媒體關注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法律聲明 | 意見反饋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友情鏈接
蜀ICP備2023044056號-2 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18002000144號